第四十八章:再上朝,改变观念

叫我等待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奇快中文网 www.qkzw.co,最快更新拯救大唐皇室最新章节!

    三天后,李宽才一个早的起床去上朝。

    本来按照他预定,是次日上朝请示,因为房玄龄的劝告,让他等了三天,李宽、房玄龄这三天都去了解更多的情况,简称为数据。

    将一个个直面的数字、数字摆在眼前,朝堂自然没人敢乱说。

    这一次交通改革,并非是整修道路,部分借鉴现代道路来安排,整改。

    自那一天起,长安城有话语权的人都想第一时间知道李宽那晚拜访房玄龄所谓何事...有人私下打听,并不能打听道。

    就算有人问,也只是说与房遗爱的冲突。

    这不,今天早朝的时候,群臣看到李宽来上朝,心里直呼一声:来了!

    李宽一般是不早朝,一旦来了,那么就说明有事情...这一次还是与改革有关吗?还是与国土资源部有关呢?

    不管是哪一个,士族一方的官员都统一了战线——拖!

    唯有此,才能让改革进行不下去,从而失败。

    直接拒绝,至少目前不允许,时机不对,主要是李宽挑选的时机太对了。

    时机好,但并不代表士族为代表的官员没有应对政策,虽然目前仅有一个字“拖”的政策,但这一个政策比再多的政策都要有用。

    这一个“拖”也就是李宽之前说的不作为,尸位素餐的官员,从朝堂上就开始腐烂...那么地方官员会如何呢?

    不作为、尸位素餐的官员比比皆是。

    上朝前,杜如晦走到李宽身旁,轻声问道:“楚王,你与玄龄那晚说了些什么呢?今天上朝是与那晚的事情有关吗?”

    李宽道:“杜相,等会你就知道了。”

    “真的与那晚的事情有关?”

    “嗯。”

    对于杜如晦这种一门心思为大唐着想的人,李宽没有打马虎眼,但也没有第一时间在这里说。

    今日上朝的事情重点在他与房相,他一人之力不足以应对,加上房相的话,虽达不到万人之力,但也勉强可以。

    房玄龄的支持者也众多,诸如杜如晦、岑文本...此类。

    群臣尽管很想知道,但也没好意思过来问,只待等会的早朝。

    ......

    早朝的时候,李世民坐在龙椅上,一眼就看到了李宽到来,心道:这臭小子上朝又为什么呢?

    尽管想第一时间知道,但朝堂还是按照以往的开始,有事起奏...好一阵子,没人站出来启奏,这还不是因为李宽来上朝了。

    近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于李宽。

    李宽自然察觉到,耸耸肩,缓缓的站出来,朝李世民一拜,而后说道:“陛下,既然朝堂大臣不准备第一个说,那微臣就当今日早朝的第一人吧。”

    “三天前,微臣回府的路上遇遗爱兄发生了冲突,想必诸位大人都知道吧。”

    “冲突的原因我也就不说了,但我想问一问诸位大人,纵马伤人的事件在长安城多吗?弱势的一方是百姓呢?还是谁?”

    一上来问题就是如此犀利。

    对于这一个问题,朝堂大臣并没有打算接话,而是静静地听着...纵马伤人事件,朝堂大臣也又不再少数。

    对于此一切在掌握之中,李宽接着道:“纵马伤人,这还是小,可一旦出现伤亡呢?万年县、长安县的县令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不去县衙处理,私下解决的话,能否公平公正呢?”

    “这一些都不再今天的讨论范围,这一些想必朝堂大臣都知道,这类事件很难杜绝。朝堂大臣也或多或少遇到此类事情。”

    “就算不是诸位大人,也是府邸之人...”

    “这不三天前我就与遗爱兄因为纵马伤人的事件有了冲突。”

    没人打断李宽,都静静地在听着。

    对于此类问题,不是没有做出改变,而是不愿得罪权贵。

    等李宽说完这一大段之后,李世民皱眉问道:“有哪位爱卿知道具体情况的呢?”

    群臣你望我我望你,谁也没有第一个站出来。

    但有一人例外,此人正是房玄龄,他今日在朝堂已经与李宽说好了,以李宽为主,他辅助。

    房玄龄站出来之后,朝李世民作揖一拜,而后缓缓说道:“陛下,微臣这三天也找了部分记载。”

    “不算三天前犬子与楚王的冲突,就单说贞观四年开始,纵马伤人的事件不下一百起。其中大部分的都是纵马伤人后私下解决,少部分的去县衙解决。

    可就算去县衙解决,判定的结果也对弱势一方不公平。”

    “伤人的且不说,死亡的也有十几例...至于是哪位,臣在这也就不点名了。”

    “这还是贞观四年,三个月不到,就已经不下一百起,那么满一年,那少说也是上千起。这一点臣统计了一个直观的数据。”

    “贞观四年,纵马伤人事件一百二十三起,死亡人数占比三十六人,受伤人数二百六十八人。”

    “贞观三年,纵马伤人事件一千六百二十四起,死亡人数占比四百一十六人,受伤人数一千二百六十人。”

    “贞观二年,纵马伤人事件一千四百二十起,死亡人数占比三百三十六人,受伤人数一千零九十八人。”

    “贞观元年,纵马伤人事件九百二十七起,死亡人数占比二百二十九人,受伤人数八百六十八人。”

    “这还是贞观时期的直观数据。”

    “至于武德年间,九年共计纵马伤人事件八千六百四十二起,死亡人数占比三千六百四十三人,受伤人数一万一千二百三十六人。”

    (注:数据纯属瞎编,突出剧情,见谅)

    说道这,房玄龄停顿了一下,接着又道:“这还是大唐开朝以来的数据,臣本以为这样的事件很少,但这三天臣调查之后才发现很严重!”

    “大唐开朝之前呢?隋朝之前,纵马伤人的时间又有多少人?而弱势的一方是谁呢?再者,长安城如此,那么其它地方呢?是否比长安城更多呢?这个无从说起...”

    对于房玄龄的话,朝堂大臣选择相信...本以为会很少,但面对直观的数据,这才是很可怕的。

    一开始房玄龄也认为数据不多,可一调查才发现直面数据的那种寒心。

    就因为纵马伤人一件事情,长安城一年就有那么多无辜百姓丧命...在不解决的话,难免会有更多的事件发生。

    另一个,他也想知道楚王是如何改革。

    这一次说什么他也会支持,至于是否无条件支持,这个还需要听一下楚王的建议。这三天来,房玄龄在查找资料,李宽也在查找资料,只不过双方找的资料不一样。

    朝堂大臣越听越心寒,这拿到朝堂上面直说,而且有如此直观的数据,让他们面色变了几分。

    龙椅上,李世民的脸色可以说完全黑了下来。

    大唐既然有如此多无辜百姓死于非命。

    这等事件必须杜绝。

    本想发怒,转念一想,他也想知道李宽的解决办法。

    尽管如此,李世民并未第一个问他,而是开口道:“玄龄调查这数据,直面人心,让朕感觉到寒心!

    大唐建朝才十三年,就因为纵马伤人这一个时间,死伤既然如此之多,朕心寒!”

    “他们并非是死于天灾,而是死于人祸,尽管私下解决了,或者县衙解决了,但正如玄龄所言,真的能做到让满意吗?”

    “朕在这也不追究,不知道诸位爱卿有何良策,是否能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呢?”

    话落,李世民环顾下面群臣一圈,看到很多人都低下头颅,避免直视...看到此般,李世民心里更加恨不得加快改革。

    可改革并非是一人之力,就算他是皇帝,下面不做事,他暂时也无能为力...虽说时机选的很对,但朝堂上士族的官员太多了。

    一旦强势出手,那就乱了。

    强压下心中的怒气,李世民开始点名了。

    “辅机,你是群臣第一人,你说一说,你有何良策呢?”

    长孙无忌作揖一拜,道:“陛下,微臣暂时没有良策,但臣会与朝堂大臣商议出良策。”

    “玄成,你有何良策呢?”

    魏征道:“陛下,微臣暂时没有,但想必楚王有良策,还是听一下楚王的策略吧。”

    李宽并未开口说,很是安静的站在一旁听着。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接着问道:“有哪位爱卿有良策呢?”

    朝堂一片沉默,谁也没有出声。

    李世民继续点名:“太子,你有何良策呢?”

    太子李承乾愣了一下,而后说道:“父皇,儿臣暂时也没有良策。”

    “青雀,你呢?”

    “父皇,儿臣也没有良策。”

    “恪儿,你呢?”

    “父皇,儿臣也暂时没有良策。”

    李世明点名了三个可以上朝,参与朝堂的三个儿子,可没有一个人有良策...这让李世民的脸色又沉下了几分。

    长孙无忌一直在观察陛下的神情,当下站出来,开口道:“陛下,楚王上朝,那就说明楚王有了良策,陛下是否让楚王说一说他打算如何解决呢?”

    还未等其他人说,房玄龄直接站出来,大声说道:“陛下,臣不赞同,楚王现如今在管理皇庄,那是关于大唐千百年的大计,不得有误!”

    “臣建议当有朝堂解决!”

    群臣一听,直接傻眼,房玄龄这是打的什么主意,难道两人不是已经有了商量好了的吗?

    换做平时,房玄龄定然不会去调查纵马伤人的事件,难道就因为他次子与楚王有冲突才去调查吗?

    这是临时起意吗?

    那楚王今日上朝所为何事呢?

    给出问题,没有解决良策吗?

    这不可能。